登录 注册 退出
致广大糖友:除了血糖,这些项目也建议定期检查 | 联合国糖尿病日
栏目:养生科普 发布时间:2022-11-15
作者:王建华 山东省济南医院糖尿病诊疗中心主任医师本文经作者授权山东省科学养生协会发布,原文出处为医脉通发布,本文仅做公益科普宣传,不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联系删除。2022年11月14日是第16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教育保护明天(Diabetes: education to protect tomorrow)。通过教育,医务人员知道如何尽早检测和诊断病情,为患者提供最好的糖尿病管理。

作者:王建华 山东省济南医院糖尿病诊疗中心主任医师

本文经作者授权山东省科学养生协会发布,原文出处为医脉通发布,本文仅做公益科普宣传,不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022年11月14日是第16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教育保护明天(Diabetes: education to protect tomorrow)。通过教育,医务人员知道如何尽早检测和诊断病情,为患者提供最好的糖尿病管理。而糖尿病患者需要接受持续的教育,以了解自身的状况,有效地进行自我管理,这对保持健康和避免糖尿病并发症至关重要。

“病情监测”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五架马车”之一,也是糖尿病自我管理的重要手段,及时而全面的病情监测有助于随时掌握患者病情变化,了解药物治疗效果,科学指导临床用药。没有监测的治疗是盲目的治疗,无论是疗效还是安全均无法得到保证。

第16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教育保护明天

得了糖尿病,只监测血糖可以吗?

经常有糖尿病友问:“糖尿病查查血糖不就可以了吗?为啥要做那么多检查?”

我们说,糖尿病不是一个单纯高血糖问题,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如果患者病情控制不好,可以对心、脑、肾、眼、足、神经、皮肤等全身多个靶器官造成损害,引起各种各样的急、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病等等。

然而,这些并发症在早期阶段症状常不明显,病人往往感觉不到,而等到症状明显时往往已是病情晚期,不可逆转。因此,糖尿病友不能两眼只盯着血糖,还要注意筛查各种并发症,只有通过定期、全面的检查,才能随时全面掌握患者的病情,尽早发现问题,及时干预和治疗,改善病人的远期预后。

身体指标的“完美监测”:17个项目的检查频率和注意事项

1.血糖

➤临床意义: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核心内容,通过监测血糖有助于了解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及药物治疗效果,指导降糖方案的制定与调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是:空腹血糖在4.4~7.0mmol/L之间,餐后血糖<10.0mmol/L。

➤检测频率:病情稳定的患者,建议每1~2周至少查一次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建议每周测两次“血糖谱”(包括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前及凌晨3点);另外,对于血糖显著波动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实时动态血糖监测(CGMS)”。

➤注意事项:“空腹血糖”与“餐后血糖”各自代表不同的意义,空腹血糖正常并不代表餐后血糖正常,两者不能相互代替。

2.糖化血红蛋白(HbA1c)

➤临床意义:HbA1c可以客观反映患者近2~3个月的总体血糖水平。一般来说,2型糖尿病患者的HbA1c要求控制在7%以下。

➤检测频率:建议每3个月检查一次。

➤注意事项:1)糖化血红蛋白不受偶尔血糖波动的影响,因此,检测时不需要空腹;2)不同人群的HbA1c控制目标有所不同,例如,老年患者可以适当放宽,年轻患者最好控制在6.5%以下。

3.“尿常规”和“尿微量白蛋白”

➤临床意义:“尿常规”包括尿糖、尿蛋白、尿酮体、尿白细胞、尿PH值等多项指标,可以间接反映患者的血糖水平,明确患者是否存在酮症酸中毒、是否存在泌尿系感染等情况。

“尿微量白蛋白”主要用于筛查早期糖尿病肾病(注:糖尿病肾病分为5期,3期以下都属于早期)。临床检测尿微量白蛋白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留24小时的尿,做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定量,正常值<30mg/24h;另一种是查随机尿的尿白蛋白与肌酐的比值(ACR)”,正常值<30mg/mmol。

➤检查频率:1~3个月查1次尿常规;每6个月检查一次尿微量白蛋白。

➤注意事项:对于初诊糖尿病患者,如果发现“尿微量白蛋白”升高,应当在3~6个月内重新复查,只有两次结果均呈阳性且排除其他原因(如发烧、感染、激烈运动等)后,才能做出“糖尿病肾病”的诊断。

4.血脂

➤临床意义:2型糖尿病患者常常合并血脂异常,血脂异常是导致动脉硬化及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严格控制血脂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糖尿病患者降脂的首要目标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血脂控制目标因人而异,未合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LDL-C应控制在2.6mmol/L以下;合并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LDL-C应控制在1.8mmol/L以下。

➤检测频率:每6个月检查一次。

➤注意事项:血脂检测需要空腹12小时以上,前三天不要高脂饮食,头一天不要饮酒。

5.肝、肾功能

➤临床意义:因为大多数药物都要经过肝肾代谢,当患者存在肝、肾功能不全时,有些降糖药物需减量使用或禁用。检查肝肾功能可以了解患者有无肝肾功能异常,科学指导临床选药。

➤检测频率:每3~6个月查一次。

➤注意事项:检查肝、肾功能须空腹抽血,前三天要避免高脂高脂肪、高蛋白饮食。

6.血压

➤临床意义:超过一半的糖尿病患者同时合并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损伤心、脑、肾、眼等重要靶器官,显著增加糖尿病人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的发生风险。与非糖尿病人相比,糖尿病人的血压控制标准更加严格,要求控制在130/80mmHg以下;糖尿病肾病患者更是要求控制在125/75mmHg以下。老年糖尿病患者血压控制目标可以放宽至<140/90mmHg。

➤检测频率:至少每周测定一次。

➤注意事项:1)应在安静状态下测量血压;2)测量时袖带应该和心脏处于同一水平。

7.体重指数(BMI)

➤临床意义: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的平方。正常BMI在24以下,24~28属于超重,>28属于肥胖。

体重指数(BMI)可作为糖尿病患者每日摄入热量多少的参考依据,还可用于指导临床选药。例如,超重或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建议选择具有减重作用的降糖药,如双胍类、SGL-2抑制剂或GLP-1受体激动剂,消瘦的糖尿病患者可以选择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

➤检测频率:每月1次。

➤特别提醒:体重管理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内容,良好的体重控制不仅有助于降糖,而且可以辅助降压、改善脂肪肝,显著降低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8.眼底筛查

➤临床意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也是导致糖尿病友失明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病程早期往往没有症状,通过眼底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改善患者预后。

➤检测频率:1型糖尿病患者在诊断后的5年内进行眼底筛查,2型糖尿病患者在诊断伊始即应进行眼底筛查,如果检查正常,以后常规每年复查一次;如已出现视网膜病变,建议每3~6个月复查一次。

➤特别提醒:1)不到等到视力出现问题才去检查,因为早期眼底病变视力可以正常;2)眼底检查应在充分散瞳后进行。

9.心血管相关检查

➤临床意义: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和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与普通人不同,糖尿病人的心脏病症状常不典型,“无痛性心梗”发生率较高,心电图、心脏彩超、冠脉CTA(即“冠状动脉CT造影”)等相关检查,等相关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问题。

➤检测频率:每3~6个月检查一次心电图。

➤特别提醒:由于感觉神经受损,许多糖尿病人在发生心绞痛或急性心梗时往往没有疼痛症状或症状不典型,因而常被漏诊或误诊。因此,当糖尿病人出现明显乏力、胸闷、心前区不适、恶心、呕吐、心律不齐时,一定要高度警惕,及时检查心电图,有的甚至需要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或加做心脏彩超。

10.周围神经病变检测

➤临床意义:“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针刺痛觉、温度觉、压力觉、震动觉和踝反射等相关体格检查以及神经电生理检查(包括“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及“肌电图”),可以早期发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检测频率:每6~12个月检查一次。

➤特别提醒:筛查结果阳性,同时还要在排除其他疾病(例如颈腰椎病变、脑梗、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的前提下,方可确诊为糖尿病神经病变。

11.“踝肱指数(ABI)”及“下肢动脉超声”检查

➤临床意义:下肢血管病变是导致糖尿病足坏疽的重要原因。“踝肱指数(ABI)”及“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测定,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还可预测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踝肱指数(ABI)代表踝动脉收缩压与肱动脉收缩压的比值,正常值为1.0~1.4。ABI越低,说明下肢血管狭窄及缺血程度越严重。当ABI<0.9时,患者基本可诊断为下肢缺血;ABI在0.6~0.8时,患者临床上表现为间歇性跛行,ABI<0.4时,患者表现为静息痛。

➤检测频率:每6~12个月检查一次。

➤特别提醒:ABI检测简单易行,但只能做为下肢血管病变的初步筛查,不能定位闭塞或狭窄部位,因此,不能完全取代下肢血管超声或造影检查。

12.足部自查

➤临床意义:通过足部检查,可以及时发现足部皮肤有无皲裂?有无红肿及水疱?有无感染及溃破?及时处理,防患于未然。

➤检测频率:每天自查,每6~12个月请专科医生检查一次。

➤特别提醒:有足部水疱、溃疡、胼胝(俗称“老茧”)的糖尿病病友,切忌自行处理,最好找专业医生治疗。

13.口腔疾病的筛查

➤临床意义:糖尿病可导致牙周病、牙齿松动或脱落、口腔溃疡、口腔霉菌感染、龋齿等多种口腔疾病,牙周病也被称为糖尿病第六大并发症。因此,患者一定要定期进行口腔检查。

➤检测频率:每6~12个月检查一次。

➤特别提醒:应在血糖控制良好(空腹血糖<8.0mmol/L,餐后血糖<12 mmol/L)的前提下,再进行口腔疾病的治疗。

14.肺部捡查

➤临床意义:糖尿病患者肺部炎症、结核及肿瘤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胸部X线片(或胸部CT)检查可以判断糖尿病患者是否同时合并肺部感染、肺结核或肺部占位性病变。

➤检测频率:每年应拍1次胸片。

➤特别提醒:对于不明原因血糖失控的糖尿病患者,要注意排除感染,如肺感染、尿路感染等等

15.腹部B超检查

➤临床意义:通过腹部B超检查,可以了解患者是否同时合并脂肪肝?是否有肾脏病变、胆囊炎症、结石或胰腺占位性病变。

➤检测频率:每年做一次腹部B超。

➤特别提醒:腹部超声检查需要空腹。

16.骨质疏松的筛查

➤临床意义:与非糖尿病人相比,糖尿病患者更容易患上骨质疏松。通过骨密度检查,有助于骨质疏松的早发现、早治疗

➤检测频率:对于绝经后女性,或者老年男性,或者缺少户外运动的糖尿病患者应每1~2年进行骨密度检查。

➤特别提醒:轻度骨质疏松症患者X线片表现可以完全正常,只有在骨量丢失达30%以上时才在X线片上有所体现,因此,筛查骨质疏松必须用专门的骨密度仪。

17.抑郁症的筛查

➤临床意义:流行病学数据表明,至少有三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障碍,而抑郁、失眠等精神问题又会加重糖代谢紊乱血糖,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早发现、早干预,有助于改善糖代谢,增强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筛查对象:对于那些情绪低落、对任何事物都毫无兴趣、整日无精打采、少言寡语、茶饭不思的糖尿病患者,要警惕是否患有“抑郁症”?向心理医生求助,通过专门的心理测试,进一步明确诊断。

➤特别提醒:不要把患者的心理障碍当成“思想病”,凡有心理问题的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向心理医生求助。

最后提醒广大糖友,病情监测也是糖尿病整体治疗(即“五驾马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千万不能只注重药物治疗而轻视病情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