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退出
自身抗体阴性也能诊断 1 型糖尿病?GADA、IA2-A、IAA……5 大抗体一文读懂
栏目:养生科普 发布时间:2024-08-30
要点聚焦 1 型糖尿病是由自身免疫引起的糖代谢紊乱性疾病。检测糖尿病自身抗体(如 ICA、IAA、GAD、IA-2 等),有助于对糖尿病进行临床分型,为精准治疗

要点聚焦

1 型糖尿病是由自身免疫引起的糖代谢紊乱性疾病。检测糖尿病自身抗体(如 ICA、IAA、GAD、IA-2 等),有助于对糖尿病进行临床分型,为精准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依据。



临床病例


王经理今年 42 岁。三年前,在体检时无意中发现血糖高,被诊断为「2 型糖尿病」,通过控制饮食及口服降糖药,这两年血糖总体控制还算不错。近半年来,王经理发现血糖逐渐升高、失控,遂去医院检查,发现糖尿病自身抗体阳性、胰岛功能几乎衰竭。接诊医生告诉他,虽然从发病年龄以及某些临床特点上看,貌似「2 型糖尿病」,但本质上其实是「1 型糖尿病」,又因其发病时间比一般的 1 型糖尿病明显要晚(注:1 型糖尿病大都是儿童期起病),所以又叫「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s,LADA)」,属于 1 型糖尿病的一个亚型。



思考


说到糖尿病相关的检查项目,大家通常会想到检查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功能等等,殊不知,糖尿病自身抗体的检测也是非常必要的。那么,糖尿病自身抗体(又称「胰岛自身抗体」)有什么临床意义?应当如何正确解读化验结果呢?


在我们开始解析胰岛素自身抗体之前,让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胰岛素及其在人体中的作用。胰岛素是由胰岛 β 细胞分泌的一种降糖激素,其主要作用是把血液中的葡萄糖转运到细胞内,满足机体代谢所需,并以此来维持血糖水平的稳定。


然而,某些情况下,人体的免疫系统可能会错误地将胰岛素或胰岛 β 细胞识别为外来入侵者,并产生针对它们的抗体,从而影响胰岛素的正常功能,这在 1 型糖尿病中尤为常见。



检查糖尿病自身抗体有什么意义?


1、指导糖尿病的临床分型


根据病因不同,糖尿病分为多种类型:如 1 型糖尿病(T1DM)、2 型糖尿病(T2DM)、妊娠糖尿病以及其它特殊类型糖尿病等等,而不同类型的糖尿病在治疗用药以及病情预后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因此,对糖尿病患者进行临床分型就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仅仅依靠临床特点来区分显然是不够的,这是因为各类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存在交叉重叠,就像文中的陈先生,同时兼有 T1DM 和 T2DM 的某些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根据临床特点进行准确分型。


现已知道,T1DM 是由自身免疫引起,其最大特点就是血清中胰岛自身抗体阳性,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检测糖尿病自身抗体来区分 T1DM(包括 LADA)和 T2DM。


2、在高危人群中筛查 1 型糖尿病


对 T1DM 高危人群(主要指糖尿病患者的一级亲属)进行糖尿病自身抗体的早期筛查,有利于 T1DM 的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有研究显示,单个抗体、2 个抗体与 3 个抗体阳性的 T1DM 高危人群 5 年后发生 T1DM 的风险分别为 11%、36% 和 47%。


3、预测胰岛功能的衰竭速度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糖尿病自身抗体(尤其是抗胰岛细胞抗体,ICA)滴度越高,提示胰岛 β 细胞功能衰竭的速度越快。与单一抗体阳性者相比,多种抗体阳性患者,容易更早出现胰岛 β 细胞功能衰竭。


4、预测临床疗效


接受胰岛移植的糖尿病患者,若血清抗体由阴转阳或滴度上升,往往提示胰岛移植使自身抗原再次暴露给免疫系统,诱发了自身免疫反应,此类患者移植成功率低;反之,则移植成功率较高。给胰岛移植患者监测胰岛自身抗体,有助于及早发现并阻断自身免疫反应,提高移植的成功率。


另外,在对 1 型糖尿病采用免疫抑制剂(如环孢霉素等)治疗时,若胰岛自身抗体滴度下降,说明免疫抑制治疗有效,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断自身免疫对胰岛 β 细胞的破坏。



糖抗家族「五虎将」各有哪些特点?


糖尿病自身抗体是一个大家族,其主要成员有抗胰岛素自身抗体(IAA)、抗胰岛细胞抗体(IC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蛋白络氨酸磷酸酶抗体(IA-2A)、锌转运体 8-抗体(ZnT8A)等等,分别介绍如下:


1、抗胰岛素自身抗体(IAA)


抗胰岛素自身抗体(IAA)是针对人体自身胰岛素的抗体。在 1 型糖尿病的早期,免疫系统可能会错误地将胰岛素视为外来物质,从而产生 IAA。IAA 是 1 型糖尿病较早出现的自身抗体,在糖尿病前期即可出现,持续时间较短。IAA 阳性率与 1 型糖尿病发病年龄呈负相关,小于 5 岁的 1 型糖尿病患者,阳性率为 90%;而成人 1 型糖尿病患者,其阳性率低于 40%。


由于使用外源性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也有可能出现 IAA 升高,而目前常用的检测手段无法区分是自身免疫产生的抗体还是因为使用了外源性胰岛素产生的抗体,故 IAA 用于糖尿病分型时仅限于未用过胰岛素或胰岛素治疗 2 周内的糖尿病患者


另外,IAA 在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也可出现,甚至少数正常人也可以表现为阳性,因此,IAA 不是糖尿病特异抗体,单纯 IAA 阳性不能作为 1 型糖尿病的标志,仅表明有进展为糖尿病的免疫倾向。


2、抗胰岛细胞抗体(ICA)


抗胰岛细胞抗体(ICA)是针对胰岛细胞表面或内部成分的抗体,是 1 型糖尿病发生、发展、演变的标志性抗体,也是 1 型糖尿病的诊断依据之一


在初发儿童 1 型糖尿病患者中,抗胰岛细胞抗体(ICA)的阳性率可达 90%,随病程的延长,ICA 阳性率逐渐下降,3~5 年后阳性率降至 20%,病程达 10 年时该抗体阳性率不到 10%。


ICA 早在 1 型糖尿病前期即可出现,患者直系亲属如 ICA 阳性,则 5 年内发生糖尿病的风险 > 50%。因此,ICA 常作为 1 型糖尿病的早期筛查(主要针对 1 型糖尿病一级亲属)以及儿童 1 型糖尿病的诊断指标,但对 LADA 的诊断价值远不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之前已经确诊的 1 型糖尿病患者,若 ICA 阳性,说明体内可能还有一点点残存的胰岛 β 细胞,而如果 ICA 阴性,基本上说明胰岛 β 细胞功能已被破坏殆尽,因此,在 1 型糖尿病患者中,ICA 阴性未必是好事。


3、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


GADA 是针对胰岛 β 细胞谷氨酸脱羧酶产生的抗体,与其它糖尿病自身抗体相比,GADA 具有出现最早(在起病前数年或十余年即可出现)、持续时间最长、稳定性好不易消失、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等特点,是诊断 1 型糖尿病的首选指标,特别是在诊断成人晚发 1 型糖尿病(LADA)方面,明显优于其它糖尿病自身抗体(如 ICA、IAA 和 IA-2),临床常用于 LADA 与 2 型糖尿病的鉴别。


4、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抗体(IA-2A)


IA-2Ab 在非 T1DM 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很少出现,是 1 型糖尿病及 LADA 的特异性标志物。IA-2Ab 阳性率随着年龄增大而降低,病程延长而下降。IA-2Ab 在 1 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级亲属中抗体阳性率为 81%,可作为 1 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指标,对 1 型糖尿病的诊断与预测具有重要价值。


IA-2Ab 的优点是特异性高,缺点是敏感性差,在 LADA 患者中,其阳性率仅 6%~12%,明显低于 GADA,因此,对 LADA 的诊断价值远不如 GADA。


5、锌转运体 8-抗体(ZnT8A)


ZnT8A 是近年来新发现的最主要的 T1DM 自身抗体。在中国新诊断 T1DM 的阳性率为 30.7%,且在 IA-2A、IAA、GADA 均阴性的 T1DM 患者中尚存在 26% 的阳性率。ZnT8A 单独阳性的患者多为急性起病且胰岛素缺乏严重者,对胰岛素的日需求量较大,发生酮症酸中毒的风险更高。


总之,以上五种抗体各有优缺点,在应用糖尿病自身抗体检查时,最好能够联合检测,提高阳性率,取长补短,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



哪些人需要检测糖尿病自身抗体?


1)遗传高危人群;


2)初诊糖尿病者;


3)酮症起病的糖尿病;


4)早发糖尿病:2 型糖尿病通常 40 岁以上起病,对于发病年龄在 40 岁以下的早发糖尿病患者均应检查糖尿病自身抗体,除外 1 型糖尿病;


5)起病时无明显肥胖的糖尿病患者;


6)合并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自身抗体有哪些局限性?


糖尿病自身抗体检查无论在敏感性还是特异性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举例来说,曾经用过胰岛素的 2 型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出现 IAA 阳性,某些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甚至极少数正常人也会出现 IAA 阳性;而某些实际病程较长而发现较晚的 1 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自身抗体检查也可能呈阴性。


因此,在分析糖尿病抗体检查结果时,无论结果是阳性(或弱阳性)还是阴性,都不能轻易地确诊或完全排除,一定要结合患者既往病史、临床表现、对药物的反应性,特别是胰岛功能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和判断,才能得出客观准确的答案。



专家提醒


自身抗体阳性虽然高度支持 1 型糖尿病,但并不是所有抗体阳性的糖尿病均为 T1DM,还需要结合其 C 肽分泌水平及临床表现综合判断,而抗体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 T1DM 或 LADA。正确解读糖尿病自身抗体不仅有助于疾病的正确诊断,还能帮助医生为患者制定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作者:王建华 主任医师 山东省济南医院糖尿病诊疗中心

编辑&排版:丁香园内分泌时间

本文经作者授权山东省科学养生协会发布,原文出处为丁香园内分泌时间发布,本文仅做公益科普宣传,不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