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退出
为什么糖尿病人低血糖诊断标准与一般人不一样?关于低血糖的 10 个「为什么」
栏目:养生科普 发布时间:2024-04-03
说到低血糖,大家都不陌生,本病最常发生于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很多糖尿病人都有切身体会,即便是非糖尿病人,也几乎都曾有过低血糖的体验。然而,对于低血糖,我们不仅要
说到低血糖,大家都不陌生,本病最常发生于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很多糖尿病人都有切身体会,即便是非糖尿病人,也几乎都曾有过低血糖的体验。然而,对于低血糖,我们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下面,笔者就撷取了有关低血糖的十个临床问题与大家分享,旨在提高大家对低血糖的认识。




1. 为什么糖尿病人低血糖诊断标准与一般人不一样?

普通人血糖 < 2.8 mmol/L 方可诊断为低血糖,而糖尿病人只要血糖 < 3.9 mmol/L 即可诊断为低血糖。

也许您要问了:为何糖尿病人低血糖的诊断标准比普通正常人宽松一些呢?

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往往伴有神经功能调节障碍,使得机体对低血糖的反馈调节能力下降,因此,发生低血糖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对低血糖的感知能力减退,更容易发生低血糖,而低血糖会诱发严重心血管事件,严重者甚至会导致病人昏迷、死亡。

为安全起见,糖尿病人的低血糖的诊断切点要高于正常人,以便于患者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置低血糖。


2为什么说低血糖比高血糖更凶险?

高血糖对身体的损害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各种慢性并发症往往需要经过多年以后才会出现;相比之下,低血糖的发生往往迅雷不及掩耳,它对人体的损害往往是以分来计算的,除了大家熟知的心慌、手抖、出冷汗、头晕眼花、肢软无力等低血糖症状之外,严重低血糖会引发心动过速、心律失常,诱发急性心梗、脑卒中、心衰等严重心血管事件,甚至导致死亡。另外,低血糖还会引起血糖反跳性升高,导致血糖显著波动。还有,长期慢性低血糖可导致认知功能下降,加速老年痴呆。

因此,低血糖的危害丝毫不逊于高血糖,甚至更加凶险。诚如一位专家所言:一次严重的低血糖事件,足以抵消过去几十年努力控糖的成果。


3为什么有些病人虽有低血糖症状但查血糖却不低?

饥饿感通常被视为低血糖症最可靠的报警信号。在许多病人看来,只要出现饥饿症状,就说明发生了低血糖。但事实上,饥饿感与低血糖不能完全画等号。有些病人尽管血糖很高,但由于胰岛素绝对缺乏或存在胰岛素抵抗,葡萄糖不能被转运到细胞内代谢利用,病人同样也会出现饥饿感。

许多糖尿病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血糖越是控制不好,饥饿感越是明显,一旦血糖正常平稳了,饥饿感也随之明显减轻了。还有一种可能是由于患者血糖下降速度过快或下降幅度过大,病人对机体内环境的急剧变化一时不能适应,尽管其血糖仍在正常范围甚至稍高于正常值,患者仍出现心慌、出汗、手抖、饥饿等低血糖症状,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低血糖反应」,这种情况常常发生于糖尿病治疗过程中。


4为什么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症状往往不典型?

主要原因有三:

首先,长期高血糖会损伤交感神经,使机体对低血糖反应的敏感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

其次,长期反复发生低血糖后,大脑会逐渐适应低血糖状况,不再发出预警信号;

第三,有些糖尿病人由于同时合并心脏病而长期服用 β-受体阻滞剂,后者可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患者的低血糖症状。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老年患者在发生低血糖时,早期往往缺乏饥饿感、心慌、手抖、出汗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甚至啥症状也没有(我们称之为「无症状性低血糖」),晚期则主要表现为精神行为反常、肢体抽搐、嗜睡、昏迷等大脑缺糖症状,常被误诊为精神病或脑卒中,应引起临床高度警惕。


5为什么说 「无症状低血糖」≠「轻症低血糖」?

饥饿感、心慌、出汗、手抖是低血糖最常见的症状,主要与血糖快速下降引起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有关。临床上,有些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由于神经系统受损,神经感觉明显迟钝,以至于在发生低血糖时没有任何先兆症状,患者常常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昏迷,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夜间,则更加危险,患者往往因发现不及时而导致严重脑损伤甚至死亡。

因此,「无症状性低血糖」不代表病情轻,恰恰相反,「无症状性低血糖」因为没有任何症状不容易被及时察觉,让人防不胜防,反而更加危险。


6为什么有些低血糖患者吃干粮不能很快纠正低血糖症状?

生活中,许多糖尿病人发生低血糖时都会选择吃馒头、饼干等主食来缓解症状,殊不知淀粉需要经过消化才能被吸收,升糖相对较慢,而救治低血糖应当争分夺秒,因而这并非最佳选择,尤其是那些正在服用 α-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等)的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时,吃馒头、饼干等往往不能迅速奏效,这是因为 α-糖苷酶抑制剂可以延缓淀粉类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因而起不到快速升糖的作用。

纠正低血糖的正确做法是,首选升血糖快的食物,如糖块、糖水、果汁、蜂蜜等,饼干、馒头、糕点作为次选。


7为什么要对各类降糖药物「区别对待」?

目前临床常用的降糖药物主要有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SGLT-2 抑制剂、DPP-4 抑制剂、GLP-1 受体激动剂、磺脲类促泌剂、格列奈类促泌剂、噻唑烷二酮类和胰岛素。按照导致低血糖风险的高低分为:

1)低血糖风险低的药物: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DPP-4 抑制剂、SGLT-2 抑制剂、GLP-1 受体激动剂和噻唑烷二酮类。

2)低血糖风险高的药物:磺脲类促泌剂、格列奈类促泌剂和胰岛素。

对于老年、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史和低血糖发生后易于跌倒至骨折的患者来说,就要尽量选择低血糖低风险的药物,如果使用低血糖高风险的治疗药物,就要适当放宽血糖控制目标,以防发生低血糖等不良事件。


8为什么对降糖中成药也要「多留个心眼」?

在一般人看来,中成降糖比较缓和,不会导致低血糖。但实际上,目前药店里销售的一些降糖中成药名不副实,里面往往掺有降糖西药(如优降糖等),如果患者对此不了解,随意加大用量,就很容易引起严重低血糖,应当引起警惕。


9为什么「低血糖反应」也要按低血糖对待?

临床上,有些糖尿病人出现心慌、饥饿等低血糖症状时,检测随机血糖却并不低,在排除了心源性因素(如冠心病)的前提下,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低血糖反应」。

由于「低血糖反应」同样会导致血压升高及心跳加速,诱发严重心脑血管事件,因此,也要按照低血糖紧急处理,及时给患者补充碳水化合物,以迅速缓解低血糖症状。那种认为「低血糖反应」不是低血糖,因而不需要处理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10为什么说诊治低血糖不能光盯着糖尿病?

尽管低血糖在糖尿病患者当中最常见,但却并非糖尿病患者所特有。临床上,诸如胰岛 β 细胞瘤、某些胰外肿瘤(如肺癌)、晚期肝硬化、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及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胃大部切除术后等,同样也可导致低血糖。

因此,我们对低血糖病的诊断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仅仅满足于缓解低血糖症状,还要注意查找隐藏在低血糖背后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患者的低血糖问题。


作者:王建华 主任医师 山东省济南医院糖尿病诊疗中心

编辑&排版:丁香园内分泌时间

本文经作者授权山东省科学养生协会发布,原文出处为丁香园内分泌时间发布,本文仅做公益科普宣传,不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联系删除。